最炫民族风 身为侗族人,你必须了解的侗族文化

最炫民族风  身为侗族人,你必须了解的侗族文化

侗族美食科普贴

侗家酸鱼、酸肉:酸鱼、酸肉的制法是:把备腌的鱼、肉洗净,去内脏,用盐拌匀,腌泡三五天,取出让风吹干 水气,或烤干,然后拌上甜酒、糯饭,再逐块放入坛、桶内,上面再盖一层酒糟或糯饭,或加放一些辣椒、生姜等佐料,最后压实密封。一般过三五个月,就可取出 来吃了,有些腌品可以存放数十年,时间越长味道越佳。

三江油茶:三江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习俗,特别以侗族、苗族为甚,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,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,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,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。侗家人喜欢喝油茶,已有上千年的历史。喝油茶是侗寨民众的早餐主要饮食方式,一般还配有糯米饭,油茶泡冷米饭和糯米饭是三江传统喝法。一种科学的说法是,因为侗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,侗族油茶能御寒防病,还有生津解渴、提神醒脑、解除疲劳等功效。因其味微苦,所以又被称为“侗族咖啡”。

牛瘪:清凉可口,大开肠胃,食欲大增。侗家人说:牛吃百草,百草入药,人吃了牛瘪,可防病治病。确实这里的侗族群众个个身体强壮、健康。用同样的方法,亦可将山羊制成羊瘪,羊瘪又别有一番风味。

三江牛肉干:三江县山多地少,牧草丰富,适宜发展肉牛,加上侗、苗族素有爱牛敬牛的优良传统,以牛存栏多少来证明自己富有与贫穷,因而,三江县肉牛发展快。三江牛肉干色美味鲜,其中以“桥牌”牛肉干和”侗婆“牌牛巴干最为出名。都是以优质的当地野黄牛牛肉为原料,采用历史悠久的侗族民间方法烘烤而成。香味浓郁,营养丰富,实为送礼佳品。

蚂蚱:三江侗族蚂蚱食法,大多采取油炸的方法,这样做出来的食物,不仅入口酥香。当真是下酒的好菜。而且营养丰富,具有美容强身的功效。油炸蚂蚱就是侗家一道非常有名的风味昆虫宴,其酥脆爽口。

【民族服饰】

最古老的盛装上衣是侗族辛地衣,用于牯藏节或芦笙节,亦称芦笙衣。上衣为左衽长袖式,下为草条式帘裙,饰有白羽。盘蛇纹与游蛇纹图案绣在深色布面上,既华丽又神秘。其“连环锁丝绣”技艺精湛,历史悠久。

北侗最华丽的服饰是镇远县报京地区的姑娘服饰,头上系一银花环,发髻上,插满放射状的银花,后脑吊一组银花。上衣右衽无领,长及膝上一、二寸,衣领四周镶深色坎肩,衣袖镶深色花缎,胸前系一齐衣长的围腰,围腰配有色彩艳丽,绣工精美的刺绣纹样。戴银耳环。银项圈两三只,胸挂大银牌,戴银手镯,穿长裤,衣裤同色同料,裤脚镶有五寸宽的深色花边。脚穿绣花翘尖鞋。

南侗最典型的妇女夏装:从江贯洞地区的妇女夏装,头上挽髻,略偏于左侧,髻旁饰有鲜花或银花。戴耳环,环下吊有三四颗亮珠。上衣白色,为自织的侗布。胸前开襟,相距三寸,敞胸,衣内系一菱形围腰、青色,围腰上方衣领处,饰有对称的三角形挑花纹,图案多为蝴蝶的变形。围腰上端有两条线带,垂于背后,系在一个呈双圆形∽的银垂饰上,既是围腰的组成部分,又是背上的重要装饰,有的是呈多面球体的银背砣。衣袖细小,袖口有花边。上衣长及大腿中部,两旁开叉五寸,显得修长飘逸,下穿青色百褶裙,长及膝盖处。小腿上着青布绑腿,脚穿草鞋或布鞋。整套服饰优美、简洁。行走时,长衣袅娜,短裙摆动,不仅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形体,更显现出侗族姑娘独特而动人的风韵,无不与服饰的选料、款式、色调,做工丝丝入扣,天趣自然,使人倾倒。

典型的侗族男子服饰:黎平县黄岗地区的青年服饰,头包花格帕,为蓝、青、白色自织侗布,包法呈左右向上交叉状,包头较大。上衣为紫色闪光的特制侗布,款式独特。上衣无领,开襟从领口正中横向右侧二寸处,又直下至腰部,再向左横至正中,再直下到下摆。衣扣分圆银珠和蚕形布扣两种,六对,每对为双排扣。上衣短小贴身,衣袖紧贴手臂,腰系布带,显得紧扎壮实。穿长便裤,裤脚宽大。脚穿青布鞋或草鞋。戴银手镯,有的将精致的银烟盒吊于上衣摆右侧。衣裤上紧下松,大有粗犷阳刚的男性美。

【民族礼仪】

人们到侗寨去做客常常会遇到一种不寻常的欢迎方式----拦路。主人们或在寨门,或在街巷,或在道囗,或在鼓楼下,或在风雨桥头,或在家门前摆上路障,拦住客人的去路。在路障的后面,是由寨老率领的穿着侗族盛装的小伙子和姑娘们。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横排站着,客人要想穿过路障和人墙,就必须和姑娘们对歌。他们每个人手里还端着一大碗家酿的米酒,如果不唱歌、不喝酒,那是休想过去的。

【侗族刺绣】

侗家人没有文字记载,于是把历史、传说、崇拜等民族文化织进纷繁的织物里,定格在窗帘、床单、背带和服饰中。时至今日,他们的生活仍被手工织物所包围,那些花草虫鱼、太阳星辰、神话传说以及很多无法分辨来路的图案纹样里,处处都能感受到来自祖先的智慧。在侗族,优秀的织锦和刺绣工艺,甚至决定一个侗族妇女在村寨子的地位,有一手好绣工的侗族阿妹尤为受到阿哥们的青睐。

侗族传统节日

(1)斗牛节

侗族喜欢斗牛,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“水牛王”。“牛王”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,干净通风, 称为“牛宫”。

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。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“送约”邀请对手。“送约”之后,便到“牛宫”前吹奏芦笙,敬祭3日,替牛 “养心”。节期一到,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,参赛“ 牛王”在芦笙伴奏下开始“踩场”:一青年手举写有“ 牛王”的“马牌”前行,昂首挺胸,“牛”气十足。“ 马牌”后紧随举着木制“兵器”的卫队和鼓乐队。“牛王”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,头披红缎,背驮“双龙抢宝”牛王塔,塔上插有4 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 ,象古代的将军一样。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,悬在胸前 ,朗朗有声。“踩场”结束后,牛王退场。三声铁炮轰鸣,正式斗牛开始。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 的“牛王”前边,同时放开手中缰绳,两牛冲向对方, 群众敲锣呐喊助威。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“抢走”。获胜的“牛王”披红挂彩,再度入场接受欢呼。若打得难解难分,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,握手言和。

几天后,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,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,陪唱“大歌”,并赠礼品“赎旗”。哪个寨子的“牛王”能获胜,是全寨的荣耀,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。近年贵州省的侗族“牛王”,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,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。

(2) 芦笙会

春节是南北地区每一村寨普遍过的节日,具有与汉族相同的某些内容和形式,又赋予了本民族的新义,形成了祭祖先、贺新岁、祷风顺等多种内容的复合状态。很多侗寨过春节已固定为一套程序:腊月廿七,杀猪祭祖,晚上青少年鸣锣吹笙放炮,绕寨游行三圈。廿八日打糯米粑,并泡红糖祭祀;晚上,青少年们又是兴高彩烈地游行。廿九日或三十日,人们放水捉鱼,晚宴以鲜鱼祭祖。三十夜,屋里香火蜡烛通明,鞭炮大作,夜宴开始。家长举杯滴酒于地,燃后逐一菜肴点尝,表示对祖先魂灵食过,于是全家人即可食用。夜半亥时过,迎春鞭炮响,廊檐蜡烛灯火通明。全家凌晨喜宴迎春,并用青苔逐个家庭成员额头上醮一下表示添岁。

贵州、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,春节期间盛行一种“打侗年”(又叫芦笙会)的群众活动。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“团拜”,只不过比“团拜”显得更加欢乐、热烈。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。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。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,伴随着乐曲,翩翩起舞,尽情地欢乐。

(3)萨玛节

“萨玛”是侗语译音,“萨”即祖母,“玛”意为大,萨玛可汉译为“大祖母”(又称萨岁),她是整个侗族(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)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。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,至高无上,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、战胜自然、战胜灾害,赢得村寨安乐、五谷丰登、人畜兴旺,因而对之虔诚崇拜,奉为侗族的社稷神。同时,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,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。

萨玛节(祭萨)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,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。为了祭祀萨玛,大多数侗族村寨都建有萨玛的祭坛——“然萨”(侗语,“然”是房屋,汉译为“祖母的房屋”,也称萨玛祠、圣母祠),年年农历正月、二月都要在“然萨”举行盛大的祭典,场面庞大而壮观,代代相传,形成了今天的“萨玛节”。

侗族人物

粟裕: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加南昌起义,后进入井冈山,参加历次反“会剿”和全部五次反“围剿”战争。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。抗日战争期间,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、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。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,后兼第六师师长。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,任华中野战军司令、华东野战军副司令、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,主要指挥高邮战役、陇海线徐(州)海(州)段战役、苏中战役、孟良崮战役、济南战役、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、上海战役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、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、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。

刘文杰: 1982年5月8日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,中国内地男歌手、演员,信乐团主唱,毕业于贵阳学院体育专业。2009年,获得信乐团主唱甄选活动的冠军并加入信乐团,成为第二任乐队主唱[1] 。2011年,信乐团推出刘文杰担任主唱后的第一张音乐专辑《就是唯一》。

来源;民宗北辰

微信搜三江生活,上网上三江生活网,资讯看人人头条,将为您提供招聘、房屋租售、旅游、二手、美食、拼车、商圈等海量信息,三江生活,让生活更方便。爆料/微信:18172172393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关于作者: admin

相关推荐

《请回答1988》阿泽和正焕家谁更有钱?《请回答1988》善宇爸爸为什么死了?
【室内篇】网红水泥墙怎么做到的,这几招教会你
魔兽世界申诉一般需要多久

魔兽世界申诉一般需要多久

365bet亚洲版登陆首页 07-21